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的契机,将为世界发展治理带来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翔担任负责人的“网络空间语境下‘一带一路’跨文化分众传播与话语策略研究”,前不久获国家社科基金结项,并获评“优秀”等级。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周翔,请她分享在网络空间语境下“一带一路”跨文化分众传播与话语策略的思考。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为何需要强调分众传播?
周翔:“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跨国别、跨地域、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体系,且是一项较为复杂化、精细化的系统工程。面对“一带一路”文化多元共生,传播主体分众化、差异化的特质,探索和制定差异化、分众化、精细化的传播战略应成为对外传播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议程。
国际传播技术发展和传播生态变化凸显分众传播的重要。“分众传播”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层面需求和价值关注点的聚合。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和互联网生态变化,为分众传播提供了背景空间、现实需求以及新的机遇和可能。因应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媒介变革,分众传播已日益成为“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范式。
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独特的分众传播优势,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将社交媒体中的零散用户通过内容分类分散并再次聚集起来,实现信息发布的最大接收效能。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国“一带一路”网络视频和纪录片目前整体上呈现哪些特点?
周翔:我国“一带一路”网络视频和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历史语境代入、多元主体共述、多模态形式传播以及话语内涵重新诠释等策略,将叙事视角由上转下,从泛娱化到经济幸福图景建构,加强对话沟通与互动,以实现“民心相通”的传播目的。
在叙事语法、叙事技巧和叙事语境方面,“一带一路”网络视频和纪录片开始注意到激发观众共情,构建跨文化复合身份。集中体现在:通过第一人称的自我叙述形成集中于主人公的单一焦点和内部视角,促进角色认同,与沿线观众共感、共情,在这个过程中,跨文化主体在传播交流中重构了多样化的角色身份,并融合形塑了一种超越中外文化的复合人格和新的文化身份;以“身体在场”的叙事方式实地参与不同文明的日常生活场景构建,行走于多种文化之间,实现多元化的丝路精神跨文化适应过程;十分注重强化表征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纪录片的叙事逻辑和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多部纪录片融合了丰富的镜头景别并不断切换组接技巧,将观看者纳入画面世界中以增添共情力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国“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存在哪些不足?
周翔:中国媒体利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的整体结构不均衡,用户吸引力还不够强;媒体投放至各平台的内容同质化,关联性不强,无法形成联动效应;未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不同国际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把脉不足;媒体与海外用户之间未形成良好的连接关系,网络用户应有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运输式”传播思维凸显,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分众针对性不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该怎样去克服这些不足?
周翔:在观念嬗变方面,需要在顶层设计和深层次上着力解决当前“一带一路”跨文化分众传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以“文化交往”观而非“信息传递”观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二是以多元共生为跨文化分众传播的底层逻辑,由单向强调文化主体性转向间性思维下多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向乃至多向拓展;三是寻求整体性视域与差异化思维的平衡。
在体系重建方面,在“一元”与“多元”的网状协同中提升效果。需要厘清对内与对外各大主流媒体、智库学者、民间组织的分野与边界,明晰并确定在各自擅长领域或言说范围内的职责,理顺各大传播主体在分众传播过程中的策略脉络,形成较为成型并有效的内外联动机制。
在策略更新方面,分众策略不仅需要满足个体的差异化、专属化的信息需求、内容偏好、价值倾向,还需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便利“传”与“受”之间传受一体的互动、对话。
在话语实践方面,“一带一路”跨文化分众传播以“民心相通”为出发点和皈依点。话语方式以共情叙事为策略,共情并不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它也会借由个体交往而穿梭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活跃在群体间、国家间的交往当中。
在效果评价方面,针对不同群体的传播效果,绝不可适用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应根据其社会分层特征、媒介使用特征、内容偏好、价值评判等,进行差异化、定制化的标准制定,以“目标”的调试来牵引传播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和因应。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刚刚提到“话语方式以共情叙事为策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激发受众共情,提升我国“一带一路”跨文化分众传播的实践力和影响力?
周翔:针对相关具体实践,我们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路径策略:
在话语平台构建方面,在多种社交平台中培育和发展有效受众,在横向维度上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社交平台集群,实现自身内容的一次性生产与多模态传播,扩大媒体覆盖度和影响力,进而有效传播中国关于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各大议题的声音和话语;辨明不同平台的各自特征和用户使用倾向,针对用户打造平台特色;在理解不同平台受众特点及其所关切的故事议题、感兴趣的故事内容、偏好的交往方式等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社交媒体平台中受众的个性化和亲密性互动,强化受众与各大主体之间的准社会交往效应,营造受众对于各大传播主体的和谐交流气氛,在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话和互动中满足他们对于中国故事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最后,基于当前互联网用户使用思维,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内容运营热度,增强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使用黏性和准交往效果。
在话语策略更新方面,应以开放包容为基本态度,以积极对话为核心机制,以话语接受者为主导,加强与不同地域或社群范围内受众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话语体系由被动型的解释性话语向主动型的建构性话语和参与性话语转变;话语互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认同资源,以跨文化敏感性之巧,化受众偏见之难;在话语方式方面,采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表达,善用情感类修辞、通俗化语言,有效发挥社交媒体的人际意义等,提升话语的跨文化通达性,打造亲近性文本,提高交流对象的体验增量。
(本报记者 袁舒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