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奖结果日前在京公布,山东教育出版社获得正奖“八连冠”。面对殊荣,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杨大卫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八连冠”见证了该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双品双效工程”“四个聚焦战略”和“三三一战略”,在深度挖掘精品力作重点出版方向上取得的坚实成绩,也是该社在出版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砥砺奋进再出发的新的起点。
制度设计 体制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连续8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保障。
杨大卫介绍说,“出书育人、服务社会、传播科学、繁荣文化”是山东教育社建社以来一以贯之的出版理念。长期以来,该社坚守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从产品线规划、部室设置、制度建设等体制机制引导人力物力财力向精品出版方向聚焦。
在加强产品线规划方面,山东教育社围绕资源优势,在教育学、人文社科、科技史学科领域长期跟踪学术前沿信息,牢牢占据相应学术出版制高点,建设起可持续开发的产品线,在学界形成图书品牌。《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等教育学学科领域图书、《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外文学交流史》等人文社科图书先后获得中国图书三大奖。从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的“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到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的“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该社在科技史学科领域的出版资源优势凸显。
专业的编辑队伍是出精品书、创品牌社的保障。为培养学者型编辑,山东教育社对各编辑室的主要产品线建设有明确规定,以此引导编辑持续深耕。该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以教育学产品线为主要业务方向,教育学领域获奖图书基本都出自该编辑室。
山东教育社高度重视图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严格出版制度和流程管理,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严格选题论证把关,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关于选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图书出版流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实务手册》《编印发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规定。此外,该社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严格图书出版导向、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把关。在成立校对室的同时,该社还组建了较高水平的校对人才库,根据校对人员的专业方向和图书类型、责任编辑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校对任务,完善校对的基本工作标准和程序。
树立鲜明的业绩导向不可或缺。山东教育社制定了精品图书出版激励机制,设置“优秀图书策划奖”“创新创意奖”等表彰项目,对获奖项目、重点项目、创新项目进行专项奖励,并建立了行政、业务“双通道制度”,不断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如琢如磨 为作者编辑提供宽松环境
在杨大卫看来,高水平的作者是高品质产品的基础。近年来,山东教育社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精诚合作,团结了龚书铎、钱林森、周洪宇、单中惠、张柏春、袁世硕、杨鑫辉、陈思和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学者、名家,同时,为作者和编辑提供宽松的出版环境。
杨大卫谈道,山东教育社无论在作者创作还是编辑加工上,都充分尊重创作规律和出版规律,不搞“短平快”的急就章,注重厚积薄发的大部头。该社鼓励编辑把图书出版当作一个工程来做。例如,《中外文学交流史》2004年列入该社长远规划重点项目,2005年启动即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至2015年才得以整体推出,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样的写作姿态、出版理念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道风景线。
在山东教育社,打磨精品是一个如琢如磨、久久为功的过程。
——皇皇17卷《中外文学交流史》各卷作者均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多数是相关研究领域的老中青知名学者,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丛书透析了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出版后被学术界誉为“充满激情和创新特质的跨世纪的学术工程”。
——8卷《中国教育活动通史》启动后相继组织召开了8次编写和统稿会议,每次会议后都形成会议纪要分发给各卷作者,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册的进展情况。丛书涵盖时间长、关注视野宽、涉及内容多,历时10年完成。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编辑队伍共11人,每本书都由两位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严格按照出版规范对全部书稿进行认真编辑加工,并对人名、年代、参考文献进行逐一核对和查证。
融合创新 打造综合文化服务平台
近年来,山东教育社以服务党和国家发展规划为导向,深度挖掘精品力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持续加大投入。该社围绕资源优势,持续在教育学、人文社科、科技史等优势学科领域积累丰富优质资源,用心开发代表学术最新成果、反映科技进步、具有高水平学术影响力和传承价值的高精尖选题。
同时,山东教育社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出版定位,加快市场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双效”俱佳。
杨大卫介绍说,立足新发展阶段,该社深入实施山东出版集团“三三一战略”,紧紧抓住“服务教育教学”和“融合创新”这两个核心点,全面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能力,努力打造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具有高市场影响力的教育图书品牌和教育服务品牌。
为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山东教育社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紧跟教育规划政策,掌握最新出版科技,全力做好教材教辅的开发出版,积极构建国标、地标教材齐头并进,纸质和数字教材教辅相互补充的前瞻性产品体系;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深耕教育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优势出版板块,持续开发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传承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着力开发基础教育类课外读物,在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以此构建畅销书、双效书、产品群;加快转变出版理念,实现出版主业从内容生产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变。
展望未来,山东教育社将如何推进出版主业转型升级?杨大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互联网时代出版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形势。”山东教育社已将融合创新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全面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能力,着力打造具有教育出版特色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