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风”系列图书的策划,缘于我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老师的一次闲聊。在2013年11月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我和董老师在展会附近的一家饭店见面,我们天南地北地聊天,聊写作,聊文学,记不得是怎么聊到儿童文学作家的子女们了,聊到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子女也在从事写作,我立即很激动的跟董老师说:“哇,我要做一套书!这是多么独特的一个作家群体啊!我要做这套书,邀请作家父母和作家子女共同创作的一套书!”
那时候,我还在上一家单位工作,那是一家城市出版社,少儿书出得并不多。可是,这个念头时常冒出来激荡我的心,而且它一旦在我心里住下来,便不走了。
独特的选题源于独特的作者队伍
“文学家风”这个选题是先瞄准了特定的作者团队的,这支作者队伍是如此独特,虽然作者独特不一定能让这个选题脱颖而出,但这套书至少是与众不同的。我索性邀请董老师当这套书的主编,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孩子们心中的“大胡子叔叔”不是一个轻易说“好”的人,毕竟我与他相识多年,他曾拒绝过我多次的约稿,当然,这并没有影响我与他的交情。
我邀请董宏猷老师当这套书的主编,当然也不是“拍脑袋”的事情。一来因为这个点子本来就是在与他交谈的时候诞生的;二来“大胡子叔叔”在儿童文学界的人缘很好,有他出面帮忙一起组稿,难度会降低很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发现,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两代人丛书”,其中就包括一本董宏猷老师与他的女儿董菁合著的《扛着女儿过大江 最初的感动》。
我和董宏猷老师商定,这套书的作者人选我与他一起来确定,然后我们分头约稿。我们一起对儿童文学界的作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有可能成为这套书的作者一一罗列出来。初步选择的时候,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家父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足够的影响力;二是作家子女也从事创作相关的职业,同时必须已经出版或发表过优质的适合少儿阅读的作品。
起初,我们列出了十来组作者,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和其子女为一组。我们发现,这些作者组虽然是通过我们设定的条件选出来的,但是依旧存在许多差异。比如有些作家父母年龄将近九旬,其作家子女也已是五六十的年龄,而有些五六十岁的作家父母的子女只在二十岁上下;有些作家父母的作品的影响力足够,但是其作家子女的作品相对较弱等。种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整套书的作品风格、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作为一套书来说,共性不好把握。经过多次讨论和分析,加上与备选作者进行了初步沟通,我们最终确定了四组作者,先出版四册。
这四组作者分别是被誉为“成长小说天王”的常新港和他既是儿童文学作家又是儿童文学编辑的女儿常笑予,孩子们心目中的“大胡子叔叔”董宏猷和他进行专业影评创作的女儿董菁,出版人、作家孙建江和他从事编剧相关创作与研究的女儿孙雪晴,还有既是儿童文学作家又是家庭教育专家的孙云晓和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女儿孙冉。这些子女辈的作家,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作和发表作品,步入社会后,依旧选择了和创作有关的职业。
作者确定下来,我们感觉非常满意。这四组八位作者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每一组作者的作品都能呈现出文脉传承的轨迹,但是又各具特点。如作家常新港与他的女儿常笑予都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曾经做过不少采访的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女儿孙冉最后从事的是新闻工作。
说来挺有意思,起初我们并未发现,这四组作家都是父亲与女儿。后来,我们在新书首发式的时候,就用“一对父女,两代作家”作为首发式的主题。
确定选题的内容框架,让作者明确知道要创作怎样的作品
一个选题,先从作者出发,不算是特殊的策划流程,若是单本书,根据作者的创作特点,进行内容方向的策划,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套书,先选定作者,再确定选题内容,难度大增。内容框架的搭建要根据选定的作者来统一考虑,加上这套书的每一本书都是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更加大了内容框架的搭建难度。要怎样才能做到每一组作者的创作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创作主题和方向,同时又能尽可能呈现每一组作者的作品的独特性,这是我在内容框架搭建时遇到的一大难题。
幸运的是,我从从事编辑工作开始,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总有人出手相助。我们这套书所邀约的作者中,孙建江老师既是作家、评论家,同时也是资深出版人。他长期深耕于少儿出版,是少儿出版界公认的好编辑。在我与他通电话,表达我想做一套这样的书,希望他与他的女儿雪晴加入这套书的创作的时候,他问我:“你想做的这套书,具体是怎样的呢?”电话里,我沉默了。孙老师赶紧鼓励我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必须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你和作家们约稿的时候,将这个方案给他们看,他们看完后能很清楚地知道你要的稿件是怎么样的。”我当然没有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立马向孙老师请教:“老师,您觉得这个方案应该怎么来写比较好?”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孙老师耐心地指导我,最后他跟我说:“你把这几个‘篮子’都准备好,告诉作家们,哪个‘篮子’装什么,他们自然就知道这个稿子要怎么写了。”
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最终确定每册书的内容框架主要由“成长印象”“文学微访谈(剧场)”“成长故事”“文学作品”四部分构成。我们织了这四个“篮子”,请作家们根据这几个主题进行创作。其中“成长印象”,展现父女在彼此眼中的形象,父女分别描述自己眼中的对方。我在约稿方案中,明确了字数等相关要求。“文学微访谈(剧场)”,我们希望营造一种现场采访的剧场感觉。为了便于作家们创作,我们收集了小读者和家长们关心的与文学、教育、成长等有关的60个问题,连同约稿方案一并发给作家们,并请他们在60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回答,要求给出的回答必须有趣、真实。“成长故事” 这个部分,可以说是这套书的重中之重, “大作家”和“小作家”分别进行创作,叙述与对方共同成长、亲子阅读和文学创作的故事,同时为了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让阅读变得更有趣,该部分内容还需要作家们提供照片——大小作家分别自选不同时期的25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需要附上照片说明。透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大作家”与“小作家”共同成长的有趣的故事。“文学作品”这部分则精选作家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十篇左右。
书稿基本上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拿到初稿后,我们一边梳理稿件,一边“查漏补缺”,对内容框架进行完善。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稿件叙述的故事时间点,为每组作家绘制了“时光图谱”,附在每册书中。这个“时光图谱”呈现了“大作家”和“小作家”的成长轨迹,读者可以通过“时光图谱”看到“大作家”成为父亲之后的生活变化是巨大的,还可以看到作家子女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后来,我们邀请每位作家分别列举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5—10本书,我们将其命名为“阅读书目举要”,这个部分是作家们最真诚、独家的阅读分享。我们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有位作家是反对的——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它和个人经验息息相关,而且极可能对别人而言没什么价值。经过数次沟通,这位作家列举了19本,而且是“忍痛割爱”浓缩出来的19本。她要求在“阅读书目举要”前附上她对阅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最后她告诉读者:一句大实话,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必读”书单。
精心打磨的书名和装帧设计方案
书稿内容有了,接下来的环节是最折磨我的——书名的打磨、装帧设计和广告语。我策划、责编的书中,很多书的书名都和选题论证会上的不一样,更名流程我再熟悉不过了。
这个选题是我在2015年下半年到新世纪出版社后申报的第一个选题。把当初报选题时的书名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我都不愿意跟别人去说。系列名、书名一直无法定下来。2018年7月的一个周末,这套书仍在编辑阶段,我因董宏猷老师的另一套书前往武汉。印象中,我每次去武汉都是会来个大聚会的。我到武汉那天晚上,与七位武汉的儿童文学作家一起,坐在“老时光”咖啡厅的二楼聊天。
我喜欢和作家们聊我正在做的书,也喜欢跟他们聊我想要做的书。很多时候,我的选题就是和作家们聊天聊出来的。我告诉他们,我很苦恼,一直没有给正在做的这套书想到一个很好的书名,连系列名都还没有想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我甚至不记得谁提起来的“家风”两个字,我眼睛亮了,拍手叫好。这套书呈现的不就是文学家风吗?!就叫“文学家风”吧!这套书终于有了名字,就像是熬到了最后期限,我给我的孩子取好了满意的名字,然后去给我的新生儿领了出生证一样,我长舒了一口气。我高兴极了。
系列名确定了,单册的书名按照我一贯的工作习惯,是会与作者一起讨论确定的。这套书单册书名的确定特别有意思,因为每册书都有两个作者,而且这两个作者是父亲与女儿。起初,我是找父亲商量,经过多次讨论后,我们确定了四册书的书名。我以为书名的事情算是尘埃落定了。谁知,陆续收到作家父亲们的微信,问书名是否还能改。我一听,明白了,问:“是不是女儿不同意?”果不其然,正是如此。我立马建议父亲们赶紧和女儿们商量,确定了大方向,我们再来讨论。父亲们与女儿们对书名的讨论无一不激烈。就连曾信心满满对我说“书名我来定就好了”的父亲,最后也败下阵来。我不得不介入,因为书名再不确定下来,更名手续就来不及了。最后一本确定书名的是董宏猷老师和他女儿的那本,董菁的性格我大概还是了解的。于是,我直接与董菁联系,商定了书名,然后再告诉董宏猷老师书名已确定。董宏猷老师先是很惊讶,然后对书名中的“80%”表示抗议,说这样的书名并不是最好的。我劝说道:“我觉得这个书名很特别,不错啊!”然后,电话那头传来不大自信的一句问话:“能不能把80%改成90%呢?”我才发现,根本不是书名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董宏猷老师希望在女儿心目中是100%的完美爸爸呢。
最后,四册书的书名分别是《爸爸的两个童年》(常新港、 常笑予),《80%的完美爸爸》(董宏猷、董菁),《闲聊也是正经事》(孙建江、孙雪晴),《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孙云晓、孙冉)。这几个书名我是满意的,光看书名,就可以感受到四组作家的亲子关系很不一样,也能透过这几个书名,大概猜想到作者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字风格。
这套书的封面配图,我邀约的是一位定居英国的年轻画家陈可菲,她的父亲也是广州非常有名气的画家。两代画家,我曾设想邀请可菲和她的父亲一起为这套书的封面配图,后来因为画风差异太大,没有实现。
这套书的设计师,是一个和我一样“纠结”的人,和他合作,我们每次都会做很多个方案,不断否定,然后不断尝试。这套书做了多少设计方案,我们已经不记得了。其实之前的一些设计我们觉得还不错,但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我们就在追求“那么一点”的差距中耗掉了前后两年的时间。
我到印刷厂跟印的时候,看到印刷厂的工作单上手写的备注“要求严格”,热泪盈眶。我记得当时忍不住发了一个朋友圈,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这套书,每一个细节都是可以用放大镜来看的”。
“文学家风”这套书从一个念头到出版发行历经六年。这套书与文学有关,也与家庭教育有关,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读者可以从具体的家庭中领悟到文学养育的重要性,为这个时代的家风建设以及文学成长提供可参考的样本,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打造更良性的、有情怀的、被文学浸染的成长空间。
作者李碧梅系新世纪出版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
(作者:李碧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