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祭》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车头爹 车厢娘》获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诗史》(第一卷)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从事编辑工作的10余年里,长江文艺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杜东辉先后打造了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图书。
2019年,杜东辉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已经过去3年,还是感到很惊喜。获奖虽然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但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对出版这个行业的某种关注。”5月11日,杜东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十年“磨”一书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在两个效益方面有所突破的高质量作品,一方面追踪一部呈现中国近几十年科技发展成果、展示当代科技工作者家国情怀的图书《强国梦》,另一方面还在编辑一部书写几位主人公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践行自己理想信念的长篇巨作《英雄志》。”自研究生毕业从事编辑工作,10多年间,杜东辉做书上百种。在他看来,编辑是文化传承的一环,从大处看是参与文化强国、传承人类文明,从小处看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中国新诗史》是已故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教授陆耀东的集大成之作。陆先生在新诗研究领域数十载,为写作三卷本《中国新诗史》,他花费数年心力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直到去世的前几年仍然在潜心写最后一卷。“三卷《中国新诗史》,作者写作几十年,出版过程又10年,这是我花的时间最多、到作者家里去得最勤的一本书。”杜东辉刚进入长江文艺出版社,就接手《中国新诗史》的编辑出版工作,等到第三卷出版,距离第一卷出版已过去10年。
“无论从书的学术价值还是作者的为学精神,此书都值得长时间的等待。”杜东辉回忆说,陆先生跟妻子、女儿一家两代人搜集海内外的文献资料前后历时20余年,他的新诗宝库有他们手抄的稀见诗集、复印的各种研究资料、购置的丰富文献,处处显示了作者不计一时功利、忘我锻造学术精品的良苦用心。“面对这样一部浸透老一辈学人数十年心血之作,我怎敢怠慢?”杜东辉介绍,此书出版后获得学界高度认可,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以及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至高荣誉王瑶学术奖等多个奖项。
认识“损”的价值
“编辑践行工匠精神要落到实处,内化到心中。”杜东辉认为,好的图书选题一定是来自编辑长期的积累和周密的准备,“我自己的一点心得是在做一些重点图书时,首先做大量的编前准备,对相关图书和作者情况做翔实的调查,考虑好图书的关键问题,自己再在具体做书过程中逐步落实。”
《雪祭》是杜东辉参与编辑出版的另一部重要图书。该书通过驻扎在藏北雪拉山上的武警官兵各自不同的命运,讴歌了几代军人的使命担当、牺牲奉献。谈到该书的编辑过程,杜东辉说,他在拿到书稿后,先仔细阅读书稿内容,并将其与作者之前的图书对比,也跟同类军旅小说作比较。此后,社内组织资深编辑审读,社外约请研究当代文学的专家和军旅作家评估,对图书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再跟作者沟通图书的内容调整。
“《中国新诗史》和《雪祭》,前者是老一辈学者几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后者是军旅作家党益民以生命写出的再现两代军人献身国家、彰显信仰之美的主旋律之作,两位作者在各自领域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作历程,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作为编辑的我。”杜东辉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版编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编辑素养极其重要,要在工作中养成好学、勤思、多问的编辑习惯。与此同时,编辑要形成自己的编辑之道,并能切实地实施自己的编辑之道,“古人说‘为道日损’,我认为做编辑一定要认识‘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编辑不可能在每一个出版领域都开花结果,重在根据自身特点打造自己的编辑标识,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做出几本有特点的书,这也是我一直在摸索尝试的。”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