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会员申请  
增值服务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2023-06-08 网站点击数 148707
首 页 | 领导讲话 | 出版政策 | 出版研究 | 数字出版 | 印刷包装 | 法律法规 | 中国报刊名录数据库 | 传统出版专题数据库 | 职业资格考试系统
出版机构 | 版权动态 | 图书资讯 | 书摘书评 | 农家书屋 | 热点新闻 | 音像动漫 | 政策法规知识数据库 | 数字出版专题数据库 | 出版人才招聘平台
     用户名: 密码: 个人会员注册  找回密码  客服帮助       
怎样做一名新时代优秀编辑
——“建设高素质编辑队伍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高峰学术论坛共议——
http://www.bkpcn.com  2021/12/24 11:11:00
 
  
主题词:   编辑策划(2072)   典礼仪式(1907)   会议展览(6706)   人才培养(828)   质量管理(826)
 
 

    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建设高素质编辑队伍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高峰学术论坛日前在京举行。怎样做一名新时代优秀编辑?编辑工作如何在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做到守正创新?论坛上,与会嘉宾对此展开研讨。

 编辑要“立己”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业使命光荣,编辑人重任在肩。

  “编辑是新时代精神产品的架构师,高质量生产的设计者与担当者。”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在发言中开门见山地强调编辑对于图书出版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书籍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传承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压舱石”。

  “新时代优秀编辑要打好‘三张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提出,其中的第一张“牌”就是让自身素质更“强”。

  马国仓表示,编辑要多读书,提升自身素养。既读政治书、业务书,也读经典、“杂书”,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勤实践,增强业务能力。“脚板子”硬、“眼珠子”亮,多到火热的实践中感受生活、感知时代、策划选题。要善思考,强化创新能力。勤于总结,不断创新,只有政治站位高,才能工作成效大。要承传统,夯实工作根基。守正创新,用匠心出精品,体现作为新时代编辑人的价值。要重技术,增强融合能力。在新形势下创新内容及传播,创建好业态、创作好产品、创造好经验。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学术引航与智力支撑。”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出版学本体与跨学科的关系3个角度强调,编辑要不断增强学术思考与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对出版史的研究,从人类知识生产和创造、人类智力开发与人性进化等角度看待出版。

 编辑要“达人”

  “立己”方能“达人”。编辑的服务对象一方是作者,一方是读者。

  在马国仓看来,使作者队伍更“精”、为读者服务更“好”,是新时代优秀编辑要打好的另外“两张牌”。“作者圈”既要做大又要做精,既要做精还要做新。打造既有数量又讲质量的“作者圈”是检验一名编辑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要不断把初出茅庐、才露尖角的新人作者添加进去,让编辑“作者圈”始终充满活力。

  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的编辑要树立“用户思维”,主动自觉走向网络、走近读者,心里装着读者,多为读者出好书;眼里要有读者,多为读者荐好书;“朋友圈”里添加读者,多和读者做朋友。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从服务全民阅读工作的角度指出,编辑出版人要更加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做好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当代价值观的传播。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增强全民阅读服务的实效性。

  围绕如何成就作者、服务读者,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黄书元的思考是,在原有传统出版编辑能力基础上,要提高联系读者、粘连粉丝的能力,提高设计产品、寻找作者的能力,提高整合内容资源、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

 编辑要“融合”

  面对阅读习惯发生的深刻变革,编辑要提高创造性与主动性,树立融合思维与国际视野。

  多载体呈现、多元化表达、多地点传播,内容的全产业链开发拓展了出版的边界,也为创新编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全产业链开发越来越成为出版社重要的商业模式。”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表示,传统读者、作者、传播者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精准化营销是未来出版的主流,编辑要重塑出版内涵、拓展出版边界,通过全媒体产业链共同丰富发展人类的智慧成果。

  据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介绍,出版社在图书编辑部里设立期刊编辑部,在期刊编辑部中设立图书编辑部,作者资源互相利用,实现优势互补。“期刊编辑抓热点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大于图书编辑,把两块业务融合起来之后,对于争取市场优质资源还是非常有利的。”李奇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在发言中为丰富编辑能力提供国际化视角。“编辑出版人要大力阐释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方案,通过与学术界共同努力,提炼好这些年来不断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他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快话语体系建设;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线,统领话语体系建设;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厚重内容,促进话语体系建设;以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素材,推动话语体系建设;以国际文化交流为途径,增强话语体系建设成果的国际传播。


(本报记者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本文编辑:宏子 已阅读 264 次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 分享至QQ空间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转贴到开心网 推荐到豆瓣
  相关文章 更多>>
   

网站声明:本网站所登载的文章仅供学习查询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登载并不表示我们同意其观点
如认为本站不能登载,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本站将予以删除。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 2003-2012  中国图书出版网  京ICP备07011887号
联系电话:010-88254248 邮箱:service@bkpcn.com
建议使用1024*768的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华信(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