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8年,我国互联网相关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最突出的是用户付费模式的崛起。此非虚言,从网络音乐到网络影视,从网络综艺到网络文学……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好作品付费,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某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收入为29亿元,超过在线广告服务收入24亿元。
好内容变现越来越容易,一定程度上说,“爆款”产品不仅可收割流量,还能黏住用户,培养大批拥趸,乃至增加可量化的付费用户。从这个角度看,从“爆款”到“抱款”——赚个盆满钵满,实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打量方兴未艾的内容付费,不能光盯着用户人数和增速,还应该探讨这种模式能不能走得更稳健,如何才能更有生命力?曾有调查称,在付费阅读中,80%的部分都是网络小说,剩下的20%,大部分也是在媒体与自媒体间充斥着的以各种名目凸显的“快餐式”消费。
内容付费,不能只输送价值,还应该输送价值观;不能光为了获得真金白银的市场回报,还应该追求真心实意的市场反馈。毕竟,内容付费不是单纯的商业产品,而是带有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就更需要有底线、有高标准,致力于正向的价值塑造。越是众声喧哗,越需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在追逐财富的热潮中,少一些浊流,多一些清流,别把内容付费做成了一锤子买卖。一个真正推崇知识的时代,应该为好内容买单,但是也应该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常机制,让那些真正能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品,传得开、留得下。
(12月25日 《光明日报》 王石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